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电台 电台

首页 > 系列专栏

王明磊《啸乐》

发布时间:2021-06-16 来源:河南非遗 作者:《传承》节目 浏览量:1270

          “”,指的是通过人的口腔、唇、 齿、舌等器官对气流控制发出长而清脆自然之音是我国古代文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歌吟方式,一种口哨技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最传统的音乐形式之一不承担切实的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气节关于啸乐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诗经》云:其歌也啸。魏晋时期是啸乐发展鼎盛时期出现了以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和魏晋隐士孙登为代表的啸乐大师。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风景区内百泉湖北畔苏门山顶有一座“晋隐君孙登啸台”,是后人为纪念孙登在此长啸而修建的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啸乐纪念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孙登和阮籍“苏门抗啸”、嵇康在苏门山从游孙登年,以及唐代贾岛曾作《啸台》绝句:“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低接苏门山近远,荒台突兀抵高峰”等故事、诗作都同苏门啸台有直接关系苏门啸台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和节操的象征,得到后世文人的歌颂与传承

苏门啸台今犹在,只是换了人间。啸乐在中华大地经过一代代传承,来到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强大自信的新时代。王明磊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啸乐》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担负起了《啸乐》保护传承弘扬的重任。

王明磊,男,1968年3月10日出生于同苏门啸台仅一步之遥的河南省新乡县西元封村。他自幼喜爱音乐艺术,有非常好的乐感。1976年夏天,受啸台文化、家人及周边人群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啸乐,即口哨音乐。他独特的颤音、笛音、箫音、埙音等吹奏方法,使得王明磊的口哨在周边人们的赞美声中一直坚持到现在,至今已经有40多个年头。

宋金杂剧中,吹口哨是很重要的表演技巧之一,而且是丑角的一种专门表演。传统戏剧对民众有着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移风易俗有着很好的效果,在“安邦定国”“文以载道”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戏剧舞台的丑角,往往作为“轻薄无赖”的代表一直直观地呈现的在“高台教化”的戏剧舞台上,使吹口哨的不好形象固化到一代代观众的脑海中,成为轻薄、不雅、不正经的代名词。

为了消除人们对口哨音乐的误解,让大家了解口哨音乐同声乐一样是来自人体的天籁之音,是最迷人的音乐,一门真正的艺术。王明磊在演练口哨音乐的同时,积极挖掘啸乐文化,用有力的证据为口哨音乐正名,并作为口哨音乐推广人到北京、淮安、西安、石家庄、南京等地,同全国各地的口哨爱好者进行交流,扩大传承人群,并通过各种方式共同为口哨音乐的传承保护弘扬做出各自的贡献。

在全国啸侣(口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9月29日,来自北京的戴鑫英、黑龙江的桑叶、广西的彭秀茜、吉林的徐金鑫、湖南的谭自然、西安的徐江、山东的孙振中、江苏的陈啸、周志明,河南的姚朝阳、刘新生、郎文玉等二十几位口哨爱好者齐聚新乡,共同参与、见证了首届中国口哨大赛成功举办的盛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晨报、联合早报、新乡日报、新乡电视台等国内外十几家媒体对首届中国口哨大赛进行了全方位地报道。

王明磊在积极筹备首届中国口哨大赛的同时,还连续两次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举办的《动感100》和《周日擂台》赛。时任中共新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成武看到他的演出后,专程对他进行采访,并在《新乡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牧野金口哨·银屏展风采》文章。他撰写的《快乐口哨》一书,凝结了他对啸乐艺术深沉的爱,将他对啸乐的所思所想、理论文章等全部倾诉于书中的字里行间。

2005年1月15日,由王明磊和啸侣张玉刚先生发起组织的“口哨爱好者联谊会”在北京成林骨科医院举行。来自北京的戴鑫英、山东的曹庆跃、河北的邢小兵、山西的钮方重、贵州的洪菠等全国各地的口哨爱好者近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005年9月27日,王明磊在众啸侣的建议和支持下,在当地注册成立了中国首家专业口哨团体“新乡市啸台口哨研究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10700799188963H),以此为平台宣传推广口哨音乐。

2006年,中国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王明磊认为啸乐和所有民间艺术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他积极收集资料、认真撰写申报文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非遗申报工作中来。新乡市文化局负责非遗申报的同志得知王明磊有吹口哨的绝艺,就推荐他参加河河南省首届绝艺(绝技、绝活)大赛,他的口哨表演《我爱你,中国》荣获一等奖。

2009年初,他和众啸侣成功举办了中国口哨音乐走进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活动。6月12日,经王明磊申报,《啸乐(口哨音乐)》因历史渊源确凿,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遗名录9月,王明磊的口哨表演《豫北叙事曲》荣获第十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银奖。2012年6月,王明磊的口哨表演《映山红》荣获第十一届河南省“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单项表演一等奖。12月27日,王明磊被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啸乐(口哨音乐)》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11月28日-12月3日,王明磊应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部邀请,在星光2200演播室参加《群英汇》栏目录制,展示啸乐艺术。

据王明磊介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四次思想大爆发,创造力大解放,哲学、美学、文学大发展,人文精神蓬勃提升的时期,即春秋战国、魏晋、晚明和民国时期。中国古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是商周文明,接下来是秦汉文明、唐宋文明。先秦是从商周文明转型为秦汉文明的关键,魏晋则是秦汉文明转型为唐宋文明的关键。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阶段,从政治上来看,是分裂、混乱的、人民很痛苦的这样一个时代。但是从文化史、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这两个年代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魏晋。先秦时代产生一批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文明社会就是靠孔子、墨子、孙子等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取得的。魏晋时期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孙登为代表的魏晋隐士,他们全都是魏晋文化的代表。总而言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至为重要的时期,有着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以后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魏晋名士们通过具有自由精神的审美,摆脱了各种生命的枷锁,享受到人的自由和快乐,形成了超脱、自由的魏晋精神。他们以啸为荣,以啸抒情,将啸乐推向历史的最巅峰。啸成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和人格气质的手段,塑造了他们淡泊名利的精神气质、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旷达优雅的风姿仪态,把中国文人的气节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后世中国文人追求的榜样

中国古代有“长啸”、“吟啸”、“啸歌”三种啸经常见于文献记载。长啸指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种啸声音宏放,有山呼海啸、石破天惊的气势,古人常以此述志,宣泄自身激荡的情思,也有大声呼叫长叹一声之意。吟啸指且吟且啸,即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美丽。这种啸又称为“啸咏”、“吟啸”,名流逸士们经常借以显示自我的风流与潇洒。啸歌又作“歌啸”,是以啸声对“歌”的曲调进行模拟。

王明磊一再强调口哨音乐的自然之美,他引用清朝张汉《啸余图谱》中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即“灵均之为声也,以骚;子云之为声也,以赋;少陵之为声也,以诗。骚耶,赋耶,诗耶,皆有天焉处乎其中,而终不如苏门一啸,山鸣谷应,于天为尤近。”意思是说,屈原的骚,杨雄的赋,杜甫的诗,不能说不美,但都不如苏门山顶的口哨,因为它是天然之音、天籁之音。

宋·王灼《南歌子》:“命啸无人啸,含娇何处娇。江南烟水太迢迢。璧月琼枝空想,夜和朝。”产生于啸乐黄金时代的《命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记载的啸乐乐曲,为大型音乐组曲,由十曲组成,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在音乐中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已失传。晋·成公绥作为啸者书写了无愧于那个伟大时代的《啸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描写和总结啸乐的作品,在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唐·孙广的《啸旨》是我国唯一的一部记载啸乐技法的专著,书中总结出的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匹、叱、五太、五少等12种技法绝大部分已经失传。

避免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消亡,杜绝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以及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王明磊作为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啸乐(口哨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弘扬啸乐艺术这一重任,其担子之沉重、路程之漫漫,超乎想象。

要闻更多>>

本网站由布道科技提供技术服务 | Powered by BuDao